2025元宵日历大揭秘:正月十五,团圆正当时!
- 日历网
- 2025-01-24 11:54:22
元宵节知多少
元宵节,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。2025 年的元宵节,将于 2 月 12 日,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,如期与我们相逢,再次点燃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情与期待。
“袨服华妆着处逢,六街灯火闹儿童。”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 “夜” 为 “宵”,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元宵节的名称便由此而来。这个古老的节日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,诸多传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有一种说法认为,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火把节。在那个遥远的时代,人们在乡间田野手持火把,成群结队地穿梭其中,旨在驱赶虫兽,期望以此减轻虫害,祈祷来年能够获得丰收。时光流转,虽然社会和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,至今仍保留着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,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的习俗,仿佛是对古老传统的深情守望。
而关于元宵节的由来,还有一个充满温情的传说。相传,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,不仅风趣幽默,而且心地善良。一日,他在冬天前往御花园赏梅时,偶然遇见一位宫女正欲投井自尽。东方朔急忙将其搭救,并询问缘由。原来,这位宫女名叫元宵,自进宫之后,便长久不能与亲人相见,思念之情与日俱增,遂萌生死念。东方朔心生同情,决定帮助她。东方朔通过摆摊占卜,让所有人的问卦结果都显示为 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,一时间,长安城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。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应对之策,东方朔称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。” 并解释说,正月十五晚,家家挂灯吃元宵,城外百姓进城看灯,好似满城大火,便可瞒过玉帝。到了正月十五当晚,元宵的双亲进城观灯,在东方朔的巧妙安排下,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。此后,每年正月十五,人们都会挂灯、吃元宵,这个习俗也逐渐流传开来,成为了元宵节的重要传统。
在 2025 年的时间轴上,元宵节将于 2 月 12 日,星期三这一天与我们热情相拥,农历日期为正月十五,此时正值六九的第九天 。不过,需要提前知晓的是,元宵节并非法定假日,所以不会放假。尽管没有假期的加持,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元宵节的热爱和期待,大家依然可以在下班后,与家人一同共度这个温馨美好的节日,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独特魅力。
各地 2025 元宵节的精彩活动
在泉州,2025 年元宵泉州灯会将在鲤城、丰泽、洛江、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地共布置花灯超 2000 盏,涵盖工艺彩扎灯、刻纸灯、针刺无骨灯等三大类传统工艺特色,多点布局,设置 19 个花灯展区 。不论是挂灯还是座灯,都巧妙地融入了 “蛇” 元素,届时,全城千盏花灯齐放,将再现 “光明之城” 的盛景,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。鲤城区采用 “一纵、一园、二区、三街巷” 布局方式,以 “神采飞扬闹刺桐 ‘蛇’我其谁游古城” 为总主题进行布灯,从威远楼至中山路涂门街段的 “世遗多元文化灯展区”,骑楼两侧将展示 160 盏精品传统花灯,彰显世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。丰泽区以 “乙巳逢春 福泽丰年” 为主题,开展 “3+N” 节日活动及氛围营造,重点布置 “蟳埔、南少林、南武当 (真武庙)” 三大文旅 IP 元宵灯会主会场,同时在中央商务区、中骏世界城等地设置分会场,将文化内涵与时尚元素相融合,为大家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。
天津滨海千灯会同样备受瞩目,活动将从 1 月 22 日持续至 2 月 12 日,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。此次灯会将传统彩灯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,打造出如梦似幻的光影世界。现场多达 20 余个大型花灯灯组,涵盖 “时光长廊”“时尚国潮”“清风麦田”“余音绕梁”“灯火辉煌”“渤海文化” 六大主题灯群,每一个灯组都汇聚了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,通过现代灯光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,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、滨海新区的地域特色以及海晶集团 760 年的深厚文化底蕴。除了美轮美奂的彩灯展示,现场还有水鼓激昂、舞狮欢腾、锣鼓震天等传统节目,以及汉服巡游、动感舞蹈、狂欢电音等潮流表演,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激情碰撞,让市民们在欣赏彩灯的同时,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交融。此外,海门市集还准备了各地特色美食和南北干货、民俗手工艺品等特色年货产品,让市民们在赏灯的闲暇之余,还能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旅行,轻松满足购物需求 。
元宵节的传统习俗
闹花灯无疑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。辛弃疾在《青玉案・元夕》中描绘道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 生动地展现了元宵节夜晚,花灯如繁星般点亮夜空,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。这一习俗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,通常在正月十四开始 “试灯”,十五日夜为 “正灯”,人们通过点灯盏来祈求平安和好运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花灯的制作愈发精美,种类繁多,形态千变万化,如北京的宫灯、上海的龙灯、广东的走马灯、哈尔滨的冰灯、四川的自贡灯等,各具特色。如今,各地的灯会更是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,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光影世界,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。
舞龙灯,又称耍龙灯、龙舞 ,同样历史悠久,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。传说在黄帝时期,大型歌舞《清角》中就有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,后来又有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力量,古人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、消灾除疫的功能,因此在祭祀和元宵节时舞龙灯,以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宋代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记载:“元宵之夜,以草缚成龙,用青幕遮草上,密置灯烛万盏,望之蜿蜒,如双龙飞走之状。” 舞龙时,舞者举着长龙上下腾飞,跟着绣球做出各种动作,展示扭、挥、仰、跪、跳、摇等姿势,伴随着热烈欢快的锣鼓声和鞭炮声,场面十分壮观。
踩高跷也是元宵节常见的民间表演。表演者双脚踩在高跷上,身着鲜艳的服装,扮演各种角色,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表演,既展现了身体技艺,又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惊喜。高跷早在先秦时期已在民间流行,据《列子・说符》篇记载:“宋有兰子者,以枝干宋元。宋元台而使见其枝。以双枝长信其身,属其胫,并趋并驰,并七剑迭而跃之,五剑常在空中,元君大惊,立赐金帛。” 清人恩竹樵在《咏秧歌》中也对当时春节期间的踩高跷游艺活动进行了描述:“捷足居然逐队高,步虚应许快联曹。笑他立脚无根据,也在人间走一遭。” 如今,踩高跷依然是许多地方元宵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深受人们喜爱。
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会以狮舞助兴。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舞狮子通常由两人合作扮成一头大狮子,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,另一人扮武士,手持绣球作引导。狮子随着鼓点的节奏,做出各种生动的动作,如翘首仰视、回头低顾、回首匍伏、摇头摆尾等,形态逼真,妙趣横生。关于舞狮子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,其中一种说法是,明朝初年,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一头怪兽,每逢年岁将尽便出来糟蹋庄稼、残害人畜,人们用竹篦扎成狮子模型并涂上颜色,在怪兽出现时群狮奋舞,将其吓跑,从此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、吉祥之兆,便每年春节舞狮拜年 。
划旱船,又叫跑旱船,是根据渔民在水上打鱼的情节创作出来的,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表演者手中拿着桨,做划船的动作,一边跑,一边唱些地方小调,其表演和道具都很简单朴实。在一些地区,划旱船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,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渔业丰收 。
结尾
2025 年元宵节,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与团圆祈愿的传统佳节,将于 2 月 12 日,农历正月十五与我们温情相拥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,无论你身处何方,都别忘了停下忙碌的脚步,与家人相聚一堂,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,赏一赏绚丽多彩的花灯,感受传统习俗带来的欢乐与温暖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