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守岁:跨越千年的温暖传承

守岁,从历史中走来

节的钟声敲响,阖家围坐,灯火长明,守岁这一古老而温馨的习俗,便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,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。作为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,守岁承载着千文化底蕴,蕴含着深厚的寓意 ,至今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。
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,距今已有近两千的历史。它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西期,周处的《风土志》中曾提到:“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‘馈岁’;酒食相邀,称为‘别岁’;长幼聚饮,祝颂完备,称为‘岁’;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明,称曰‘守岁’” 。寥寥数语,便勾勒出了一幅古人除夕守岁的生动画面,从那起,守岁的传统就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,贯穿了历史的长河,代代相传。
到了期,守岁的习俗更加盛行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” 的诗句,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除夕之夜点烛亮灯,通宵守夜,期待新的一祥如意的情景。守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熬夜行为,更是一种对新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在唐朝,守岁之风愈发浓厚。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下《守岁》一诗:“暮景斜芳殿,华丽绮宫。寒辞去雪,暖带入风。阶馥舒梅素,盘花卷烛红。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。” 这首诗描绘了宫廷中守岁的热闹场景,君臣欢宴饮酒,度良宵,共同迎接新的到来,展现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守岁习俗的深入人心。
此后,守岁的习俗在各个朝代都得以延续和发展,成为了节不可或缺的一部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,都会在除夕之夜,与家人团聚在一起,共享伦之乐,共同守岁,迎接新的第一缕曙光。

古老传说里的守岁起源

守岁这一习俗的起源,在民间传说中有着别样的故事。这些传说,为守岁这一习俗增添了秘而浪漫的色彩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老的传说,探寻守岁的起源。

驱赶兽,守护平安

在太古期,有一种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 “”。“” 的形貌恐怖,生性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 “” 色变。慢慢地,人们掌握了 “” 的活动规律,原来它每隔 365 (或 366 ,也就是一)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间都是在黑以后,等到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,称作 “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 “过关” 的办法:每到这一晚上,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栏全部拴牢,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,躲在家里吃 “夜饭”。由于这顿晚餐具有未卜的意思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。
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色渐渐黑了下来,“” 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,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。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,门前还堆着芝麻杆,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。转了大半个晚上的 “” 毫无所获,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。再过些,公啼晓,这些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。
熬过 “关” 的人们欣不已,要感谢地祖宗,要互相祝贺没有被 “” 吃掉,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,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。这样过了好多,没出什么事情,人们对兽放松了警惕。就在有一三十晚上,兽突然窜到江的一个村子里。一村子人几乎被兽吃光了,只有一家挂红布帘、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。还有几个童稚,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,火光通红,竹子燃烧后 “啪啪” 地爆响,兽转到此处,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。
此后,人们知道兽怕红、怕光、怕响声,每至末岁首,家家户户就贴红纸、穿红袍、挂红灯、敲锣打鼓、燃放爆竹,这样兽就不敢再来了。人们为了躲避和驱赶兽,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 ,一家人在这一夜团聚在一起,共同守护彼此的平安,期待新的一能够远离灾难,幸安康。

迎接灶王奶奶的恩泽

另一个传说与灶王奶奶有关。传说中,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,十同情下的穷人。她爱上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,玉皇大帝得知后十恼怒,就把小女打下凡间,跟那穷小子受罪。王母娘娘疼爱女儿,从中讲情,玉帝才勉强给 “穷烧火的” 封了个灶王职位。人人就称 “穷烧火的” 为王爷,玉皇的小女自然就成为灶王奶奶了。
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,常常藉回娘家探亲的机会,从上带些好吃的、好喝的给穷百姓。玉帝本来就嫌弃穷女婿,察觉此情后,更是火上加火,就只准她每底回去一次。
第二,眼看快要过了。可是穷百姓还缺这少那,有的连锅也揭不开,灶王奶奶看在眼里,心中难过。腊二十三这,她决定回娘家,给穷百姓要点吃的。但自己家里连点面屑也没有了,路上没有干粮怎么办?穷百姓知道后,便设法烙了些面饼,送给灶王奶奶路上做干粮。
灶王奶奶回到上,向玉帝讲人间苦情,玉帝不但不同情,反而嫌女儿带回一身穷灰,要她当晚就回去。灶王奶奶气得当就想走,但转念一想,两手空空,回去怎向穷乡亲们交代?再说也不能就这样便了父亲。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,灶王奶奶便顺势说:“不走了,明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哩!”
二十四这,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,玉帝又来催她明回去。她说:“催啥,就要过了,家里还没有豆腐,明我要做豆腐呢!” 二十五这,灶王奶奶正在做豆腐,玉皇来催她明回去她说:“催啥,家里没肉,明我要割肉哩!” 二十六这,灶王奶奶刚刚割肉回来,玉皇又来催她明回去。她说:“催啥,家里穷得连只也养不起,明我要杀只呢!” 二十七这,灶王奶奶正在杀,玉皇又来催她明回去。她说:“催啥,路上要带点干粮,明我要发面蒸馍呢!” 二十八这,灶王奶奶正在发面,玉皇又来催她明回去。她说:“催啥,过要喝点酒,明我去灌酒!” 二十九这,灶王奶奶刚灌罢酒,玉皇又来催她明回去。她说:“催啥,咱们一到头连顿饺子也没过,明我要包饺子!”
三十这,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,玉皇可是大动肝火,要她今必须回去。灶王奶奶把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,不再多说话,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,一直待到黑才离开皇宫。
夜里,家家户户都不肯睡,坐在火炉边等灶王奶奶,等到见灶王奶奶回来了,纷纷点起香烛,放起鞭炮迎接她。此已是初一的拂晓了。 为了迎接灶王奶奶的归来,人们彻夜不眠,点起旺火、香烛,燃响鞭炮,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敬意。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守岁的习俗,人们在守岁的过程中,也传承着对善良和美好的向往。

沉淀的美好寓意

辞旧:对过去的深情回望

在守岁的光里,长者守岁,是 “辞旧岁”,是对过去一的深情回望。过去的一,无论是平淡的子,还是充满挑战的刻,都成为了生命中的宝贵财富。他们深知,光如白驹过隙,一去不复返,每一的结束,都意味着人生又走过了一段路程。在这一夜,他们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,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光,那些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子,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。他们感慨着岁的匆匆,也珍惜着这最后的光,仿佛通过守岁,能够抓住岁的尾巴,与过去的自己做一次深情的告别。

迎新:对未来的满怀期许

轻人守岁,则有着为父母长辈延益寿的美好心愿 ,同也表达了对新一的美好期望。他们在这一夜,陪伴在父母身边,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,为父母增添一份气,让他们健康长寿。同轻人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,新的一,意味着新的开始,新的机遇和挑战。他们在守岁的过程中,默默许下心愿,希望自己在新的一里学业有成、事业顺利,能够实现自己的想。守岁,对于他们来说,是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,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团聚:亲情的温暖港湾

守岁,更是一家人团聚的刻,象征着亲情的凝聚和家庭的和睦。在这一,无论身在何处,人们都会想尽办法回到家中,与家人团聚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丰盛的夜饭,享着过去一怒哀乐,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。孩子们在长辈的陪伴下,开心地玩耍着,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关爱。长辈们看着孩子们茁壮成长,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悦。在这个快节奏的代,平家人之间可能因为工作、学习等原因,很少有间相聚。而守岁这一习俗,让一家人有了一个共同的间,能够放下手中的忙碌,静下心来,享受这难得的团聚光。它让亲情在这一夜得到了升华,让家庭的纽带更加紧密,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。

守岁的多元风俗

各异的守岁风情

守岁的习俗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,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守岁,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,这些方式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,也让守岁这一习俗更加丰富多彩。
方的京、河一带,守岁有 “踩岁” 的风俗 。三十的傍晚,人们会在自家屋内屋外人能走到的地方都撒上干芝麻秆,人踩上去会发出 “噼里啪啦” 的声响。这不仅意为把各种祟踩在脚下,因为 “岁” 与 “祟” 谐音,有着驱邪避灾的寓意;也象征着芝麻开花节节高,子越过越好。当人们在芝麻秆上走过,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对过去一的告别,也是对新一美好生活的期盼。在山区,人们则通常用松柏细枝铺地踩岁,寓意松柏常青,延益寿,表达了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。还有些地方用稻草和细芦苇踩岁,取其 “柴(财)源广进,岁岁平安” 之意,寄托着人们对财富和平安的向往。
而在方,守岁的习俗也别具特色。以四川阆中为例,这里的守岁充满了秘和浪漫的色彩。每家每户都要在 “火” 里架起大火,火越 “红火”,就预示着来越兴旺 。当熊熊烈火燃烧起来,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,也照亮了新的希望。除了烧火,阆中还有请 “火姑娘” 的习俗。人们会扎一个高约二尺、穿着小儿衣服的稻草人,在其头部贴上画有姑娘像的纸张,让稻草人骑在长方形提篮的提手上,提篮两边各坐一妇女用手撑着提篮两边,面向火堆,并设奠酒、三片活菜、三炷香,向 “火姑娘” 询问来成好坏、病灾、婚姻、岁数等内容 。结束后,将草人拆毁,送到十字路口烧化送走。这个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好奇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,通过与 “火姑娘” 的交流,仿佛能够预知未来,为新的一做好准备。

现代新元素的融入

随着代的发展,守岁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,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。如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晚,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家庭守岁的必备节目 。自 1983 晚首次播出以来,它就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。晚的舞台上,有精彩的歌舞表演、幽默的小品相声、奇的魔术杂技,还有充满温情的互动环节,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笑声,也成为了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新方式。在观看晚的过程中,一家人享着彼此的感受和快乐,亲情也在这一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。
除了看晚,线上拜也成为了守岁的一种新潮流。在这个信息化的代,即使亲人朋友远在涯海角,也能通过视频通话、语音消息等方式,实现 “面对面” 的交流和祝。人们在微信、QQ 等社交平台上,发送着精心制作的拜表情包、温馨的祝语,传递着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。线上拜不仅打破了间和空间的限制,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,也为守岁增添了一份尚和科技的气息。
此外,打麻将、玩纸牌等娱乐活动,也成为了许多人守岁的选择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一边享受着游戏的乐趣,一边享着过去一的点点滴滴,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。这些娱乐活动不仅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,也让守岁的夜晚更加轻松愉快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和疲惫,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光。

传承与延续

守岁,这一古老的习俗,历经千的风雨,至今仍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。它不仅是一种传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民族精的延续。它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回忆,对未来的憧憬,对亲情的珍视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或许会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忽略了一些传统的习俗,但守岁,这一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习俗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。
让我们在每一个除夕之夜,与家人围坐在一起,共享守岁的温馨光。在这一夜,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忙碌,静下心来,与家人享彼此的怒哀乐,感受亲情的温暖。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一古老的习俗,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们的手中延续下去,让守岁的灯火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