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节气如何养生


处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,也是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处暑,七中。处,止也,暑期至此而止矣。”也就是说过了处暑,炎热的即将过去,气要渐渐凉快起来了。

处暑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节气,是温度变化的重要节点,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所以古人说:“末,热气酷甚,不可脱衣裸体,贪取风凉”,又有“七九六十三,夜眠寻被单”的说法。总之,处暑之后,白可能还会有暑热的感觉,但早晚温差会变大,晚上容易着凉,尤其是“一场雨一场寒”,一旦下雨,更是给人凉的感觉,因此,这也是感冒、咳嗽、腹泻的高发季。

襄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左明晏提醒,处暑节应早睡早起,保持充足睡眠,收“蓄阴”,增强体育锻炼,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。同,要注意适增减衣物,特别是户外活动后,一定要及擦干汗水,穿衣保暖;注意空调使用适度,室内经常开窗通风,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;注意手卫生,勤洗手,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,严防胃肠道疾病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。

此外,处暑过后,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咽干、鼻燥、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燥症状。中医认为,肺与气的关系十密切,中医学的经典著作《内经》中说:“燥胜则干”。就是说季燥邪侵入人体多损伤阴津,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阴津不足、干燥失荣的表现,而防治肺燥,清热润肺养阴才是关键。

因此,处暑节,饮食调养当以清淡为主。可适量饮用开水、蜂蜜、淡茶、奶等,多吃萝卜、山药、竹笋、瓜、绿豆、梨、柿子、百合、甘蔗、银耳等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的食物。同,还可以吃一些鸭肉、黄鳝、瘦肉、海产品等,既可补充营养,又可以缓解燥不适。